污水总氮超标是水处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,主要源于氮元素在污水中的多种存在形式(如氨氮、硝态氮、亚硝态氮、有机氮等)未能被有效去除。以下是总氮超标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:
污水总氮超标的主要原因
进水负荷过高
工业废水混入:某些工业废水(如化肥、制药、食品加工、养殖等)含有极高浓度的有机氮或氨氮,超出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处理能力。
生活污水变化:人口增长、饮食结构变化(高蛋白摄入增加)导致生活污水中氮含量上升。
雨污混流:雨水携带地表污染物(如化肥、动物粪便)进入污水系统,造成氮负荷冲击。
生物脱氮过程受阻
碳源不足:反硝化过程需要充足的碳源(如BOD、COD)作为电子供体。若进水碳氮比(C/N)过低(通常<4),反硝化不彻底,导致硝态氮积累。
溶解氧(DO)控制不当:
好氧区DO不足,影响硝化细菌将氨氮氧化为硝态氮。
缺氧区DO过高,会抑制反硝化菌活性,阻碍硝态氮还原为氮气。
pH值不适:硝化过程适宜pH为7.5-8.5,反硝化为6.5-7.5。pH过低或过高都会抑制相应微生物的活性。
温度影响: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对温度敏感。水温低于15℃时,硝化速率显著下降;低于5℃时基本停止。高温(>35℃)也可能抑制菌群活性。
有毒有害物质:重金属、酚类、氰化物、高浓度盐分等会抑制或毒害硝化菌和反硝化菌。
污泥龄(SRT)不足:硝化菌(尤其是亚硝酸盐氧化菌)属于自养菌,生长缓慢,需要较长的污泥龄(通常>10-15天)。若排泥过频,SRT过短,硝化菌无法在系统中有效富集。
工艺设计或运行管理问题
工艺选择不当:现有工艺(如仅A/O、传统活性污泥法)脱氮效率有限,难以应对高氮负荷或高标准排放要求。
水力停留时间(HRT)不足:硝化和反硝化都需要足够的时间,HRT过短导致反应不充分。
混合液回流比(R)不足:内回流比过小,导致缺氧区硝态氮浓度不足,影响反硝化效率。
设备故障或老化:曝气系统效率下降、回流泵故障、搅拌器失效等。
污泥问题
污泥膨胀或流失:导致活性污泥系统中功能菌群数量减少。
污泥老化:老化的污泥活性差,脱氮效率降低。
污水总氮超标的处理方法
优化现有生物处理工艺
调整运行参数:
精确控制DO:好氧区DO控制在2-3 mg/L,缺氧区DO<0.5 mg/L。
调节pH:通过投加碱度(如NaHCO₃、NaOH)维持硝化所需碱度(每氧化1g NH₄⁺-N约消耗7.14g CaCO₃碱度)。
优化SRT:根据水温调整排泥量,确保硝化菌有足够的生长周期。
提高HRT:在允许范围内延长水力停留时间。
增大内回流比:通常控制在200%-400%,以保证足够的硝态氮进入缺氧区。
补充碳源:对于C/N比低的污水,投加外部碳源(如乙酸钠、甲醇、葡萄糖、复合碳源)以促进反硝化。需注意投加量,避免过量导致出水COD超标。
改善混合与传质:确保缺氧区搅拌充分,避免死角;提高好氧区曝气效率。
升级改造脱氮工艺
采用强化脱氮工艺:
A²/O工艺:在A/O基础上增加厌氧区,兼顾脱氮除磷。
氧化沟(Orbal, Carrousel):通过沟型设计实现好氧-缺氧环境,具有较长SRT,脱氮效果好。
SBR及其变种(如CASS, CAST):通过时间序列控制,实现厌氧、缺氧、好氧交替,脱氮效率高。
MBR(膜生物反应器):可维持高污泥浓度和长SRT,强化脱氮能力。
短程硝化-反硝化(SHARON):控制条件使氨氮只氧化到亚硝态氮,然后直接反硝化,节省能耗和碳源。
厌氧氨氧化(Anammox):利用厌氧氨氧化菌直接将氨氮和亚硝态氮转化为氮气,能耗和碳源需求极低,适用于高氨氮废水。
增设后置反硝化滤池(Denitrification Filter):在生物处理单元后设置以石英砂、活性炭或陶粒为滤料的滤池,投加碳源进行深度反硝化,可有效去除硝态氮。

物化处理方法(作为补充或应急)
化学沉淀法(鸟粪石法):投加Mg²⁺和PO₄³⁻,与NH₄⁺生成鸟粪石(MgNH₄PO₄·6H₂O)沉淀,可回收氮资源,适用于高浓度氨氮废水。
折点加氯法:投加过量氯或次氯酸钠,将氨氮氧化为氮气。成本高,可能产生消毒副产物,多用于应急或小水量处理。
离子交换法:利用沸石等离子交换剂去除氨氮,适用于低浓度、小水量。
吹脱法:调节pH至碱性,通过曝气将氨氮以NH₃形式吹脱。适用于高浓度氨氮,但可能造成空气污染,需处理尾气。
源头控制与管理
严格管控工业废水:对排入市政管网的工业废水进行预处理监管,防止高氮废水冲击。
完善雨污分流:减少初期雨水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负荷。
加强监测与预警:实时监控进水水质、关键工艺参数和出水指标,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。
解决污水总氮超标问题,应首先分析超标原因(是负荷冲击、工艺缺陷还是运行问题),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。优先考虑优化现有生物系统的运行管理(如补碳源、调DO、控SRT),若效果不佳,则需考虑工艺升级改造(如增加缺氧区、采用SBR、增设反硝化滤池等)。对于特定情况,也可辅以物化方法。长远来看,源头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是保障稳定达标的关键。